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,“一個人、一方格、一雙腿,穿梭在村莊巷道之中;一個包、一支筆、一個本,記錄著社情民意;一張嘴、一雙眼、一張網,提供著全科服務”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網格員,網格是他們工作的陣地,群眾是他們服務的對象。他們通過“聽民聲、察民情、知民意、解民憂”不斷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更接地氣、更聚民氣、更有活力,把工作延伸到群眾家門口,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化身基礎信息“采集員”
“王阿姨,你家兒子結婚了,麻煩把你兒媳的基本情況告訴給我說一下”網格員田麗娟正在通過電話采集網格內新增人員的信息。今年來,全鎮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,不斷創新基層治理“網格+”機制,以“格”為基礎、以“網”為依托,全面構建起了網格化治理體系,全鎮各級網格以分組包戶的形式明確責任區域,通過“定格、定人、定責”,真正實現了村村都有網格長、各社都有網格員、戶戶都有責任人。借助網格員人熟、地熟、物熟和事熟的有利條件,及時準確采集網格內的基礎信息,確保信息能用上、用得準。
化身政策法律“宣傳員”
炎炎夏日下,網格員羅罡充分發揮“橋梁紐帶”作用,時常穿梭在村社道路、行走在田間地埂、深入到農家院落,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政策宣講延伸到群眾家門口,把網格聲音、重點工作及時傳播到農戶的床前灶頭。而他總是樂此不倦的說道:“把黨的‘聲音’和大政方針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的傳達到老百姓心中,做好群眾的宣傳工作,是我們網格員義不容辭的責任”。
化身民事訴求“代辦員”
近日,一年一次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生物認證工作正在進行,獨居老人王奶奶因臥病在床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忐忑不安,網格員賈雪蘭得知情況后立馬上門幫助老人解決了燃眉之急。該鎮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按照“一站式服務、一攬子解決”的思路,建立“只進一個門、只跑一趟路”工作機制,以“馬上辦、代著辦、領著辦、流動辦”和“民事直通車”為抓手,不斷推行“一網通辦”服務體系,讓辦事更有速度、服務更有溫度。
化身環境治理“保潔員”
網格員作為基層“神經末梢”,對村里的環境最為熟悉,哪里有衛生死角也了然于心,他們身先士卒、率先垂范,化身環境治理保潔員,充分發揚一不怕臟、二不怕累的吃苦耐勞精神,引導發動身邊群眾積極投入到農村環境衛生治理中來,改變了全鎮環境衛生“臟、亂、差”的現象。同時建立網格化巡查機制,開展日巡查、日反饋、日保潔,確保環境治理全覆蓋、無死角,徹底解決環境治理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化身疫苗接種“勸導員”
“耕好網格責任田、當好接種勸導員”,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,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責任,為有效遏制病毒蔓延,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,該鎮發動網格全覆蓋摸排宣傳開展疫苗接種勸導工作。“我們多打一個電話、多跑一點路、多耗一點油、多加一點班,希望村民們都能盡快地去接種疫苗”網格員雒海這樣說。最近,他和同事一直開展“一對一、點對點”疫苗接種勸導工作,動員群眾積極主動接種疫苗,共筑免疫屏障。
化身矛盾糾紛“化解員”
張阿姨反映鄰居的羊從圈里跑出來吃了自家園子里的青菜,要求賠償,網格員李勇得知情況后,立馬將兩家人叫在一起進行調解。近年來,該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形成了“窗口集中接待、現場調處化解、分類轉辦分流、跟蹤督辦落實”的“一站式”調處化解模式。對于一般性矛盾糾紛,通過網格員摸排,從網格內的小分歧、小矛盾、小口角、小誤會、小摩擦入手,及時發現、提前介入、就地化解,做到了排查在萌芽、發現在事前、掌握在網格、勸和在村社,確保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鎮、矛盾不上交”。